順豐集運收費順豐集運收費>
每經記者 李彪 河北石家莊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未來較長一段時期,VOCs(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將成為我國污染控制舞台上重要‘主角’之一,為‘十四五’期間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乃至碳減排貢獻重要力量。”
11月18日,在2020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科技大會和技術裝備博覽會上,生態環境部華北督察局處長武紹貴做如上表述。
武紹貴強調,在“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綜合考慮PM2.5和臭氧兩者的因素,加大季節性調控措施力度。尤其是針對夏秋季開展污染防治攻堅,在污染嚴重區域重點削減VOCs排放,協同削減氮氧化物排放。
本屆大會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和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華環保聯合會VOCs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河北科技大學等聯合承辦。大會匯聚了幾百家VOCs污染防治技術設備、材料企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瞭解到,企業普遍對VOCs治理領域未來的市場增長充滿信心,為了規範行業發展,一些行業協會或企業正加緊推進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
在本次大會上,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介紹,2019年,全國有103個(30.6%)城市臭氧濃度超二級標準;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佔總超標天數的41.8%,接近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佔比(45.0%)。
柴發合認為,“十四五”期間,既要保持PM2.5污染持續下降,又要扭轉臭氧污染升高態勢。
與PM2.5治理相比,臭氧污染治理面臨着諸多難點,其中作為重要前體物之一的VOCs治理正在加緊推進。
武紹貴介紹,近兩年臭氧已成為僅次於PM2.5的影響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的第二大因素。在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臭氧甚至已經躍升為首要影響因素,而VOCs是臭氧及二次氣溶膠的關鍵重要前體物,與PM2.5污染也有着密切關聯。
武紹貴表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VOCs防治將成為我國污染控制舞台上的重要“主角”之一。其治理管控與傳統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着明顯區別,“實事求是講,其管控難度也更大。”
武紹貴列舉了在某省份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過程中,重點關注VOCs污染防治所發現的問題。
具體包括:底數不清,涉嫌通過不實的污染源底數,為減排尋求“保底”空間;原料使用不合規;大型工業源治理不到位;小型企業治理浮於表面,相比大型企業,小企業的管理尤為混亂;對生活源的關注剛剛起步;移動源的VOCs治理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為此,在“十四五”期間VOCs治理工作的展望與建議方面,武紹貴介紹,在國家政策制定層面,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是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必由之路;在控制區域上,“十四五”期間需要統籌考慮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需求以及區域傳輸規律等,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進行優化調整;在控制時段上,在“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PM2.5和臭氧兩者的因素,加大季節性調控措施力度。
武紹貴強調,在政策保障上,在國家層面要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政策協調和引導力度,推動實施重大減排工程,通過多方協同合作,有效減少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尤其是補齊VOCs防治在法規標準和經濟政策等方面的短板。在環境監測和執法等方面要以VOCs為重點加強能力建設,補齊短板,以適應更高的監管要求。
走進2020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博覽會,偌大的展廳內人頭攢動,這裏聚集了200多家展商,匯聚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技術裝備、材料等產品上千種。
作為此次博覽會的參展企業之一,福建俊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擺滿了公司最新的組合蜂窩陶瓷產品,該產品主要運用於有機廢氣處置裝置——蓄熱式熱氧化反應器(RTO)和催化氧化反應器(RCO),而這兩類反應器是當前VOCs治理中使用較為廣泛的設備。
該公司總經理吳文忠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前VOCs治理只是化工等幾個行業在做,現在則是整個行業都在推進VOCs治理。現在VOCs治理市場競爭還處於比較無序的狀況,所謂的無序發展,根源是不同行業的技術要求不同,行業內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
“現有一些(VOCs治理)技術比較成熟,大家也都在用,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正在不斷改進之中。現在VOCs治理相對而言更清晰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工藝、技術。”一位行業專家在談論當前的VOCs治理技術時説。
實際上,這也道出了VOCs治理的技術難點:不同行業的技術路線要求不一,即便是同一行業不同生產工藝路線,對治理技術的要求也千差萬別。
中國印工協綠色印刷及VOCs治理工作專委會主任李建軍介紹,印刷行業按板式、工藝分為五大類,不同類別企業VOCs的含量不一樣,就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能用一種方法去治理,要精準分類治理。
對於精準治理,一位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説,針對VOCs治理設備中的吸附工藝,最近正在聯合業內企業做一個全國的催化劑標準,下一步還將推進活性炭材料的標準。
中華環保聯合會VOCs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汽車維修工作組(汽環聯環保管家)主任於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在中華環保聯合會發起之下,聯合50家左右的行業相關單位,正在推進汽車維修行業綠色噴塗共享中心的團體標準。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繫。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順豐集運收費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繫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0人蔘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